蒙古包是蒙古族具有特色的房屋样式。千百年来从事游牧的蒙古族人,逐水草而栖,需要这样一种拆装简便,又具有保暖功能的建筑常伴身边,是一种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出的古朴智慧。而随着蒙古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,蒙古包与蒙古族也在外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,成为了塞外人文风光的载体。就地取材的打造特色河南蒙古包帐篷。
蒙古高原降雨量少而不均,水源不稳定,气候变化剧烈,土地资源利用尤为困难。要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有效利用资源,可将杂草高效转换为蛋白质的牛羊就成了更好的中介。
但牛羊身被皮毛,可以随时露天而居,人类却很难忍受这样的居住条件。蒙古包就是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产物,在经历了众多高原游牧民族的传承和发扬之后,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。
“蒙古包” 这一名称源自满语的“蒙古博”,意为蒙古人的帐幕。它的原型,是古代蒙古人的伞形帐幕,至今有上千年的历史,在我国古代史书中被称作“穹庐”。
蒙古包结构非常简单,主要是由门,天窗,网状支架,毛毡和系绳组成,这都是在高原上可以方便找到的建筑材料,与汉地需要砖瓦等复杂的专业烧制品的选材方式完全不同。
蒙古包的组装和拆迁也非常方便,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随时准备搭建。无论是历史上的行宫陵寝还是牧民居住的普通蒙古包,虽然规模和形式上有些许差别,但基本构思是一样的。
制作蒙古包时,牧民首先选一个水草适宜的地方,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圆形,并沿着这个圈将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树立起来,将包门朝东,并把架固定好。